Kimi to retire from F1 at the end of 2021

上大学那会,刚开始看F1的时候,他还在迈凯伦车队,记得有一场比赛最后一圈领跑却悬挂断裂,令人扼腕叹息。

后来我毕业工作了,他去了法拉利,看着他意气风发,看着他拿了F1年度车手总冠军。

接下来的几年由于时差关系,我渐渐疏远了赛车,直到去年又重新关注了起来,却惊奇地发现他居然还在围场里。

回忆起来,那时候的记忆还历历在目。一别经年,却是他退役的消息。

虽然Kimi从来都不是我最喜欢的车手,但是他的赛车生涯,就是我的青春成长史啊!

2005 Shanghai GP
2009 Shanghai GP

最近一周的收获

值得一提的是阿拉斯加航空玩具总动员涂装,以及UA的大陆航空复古涂装。

此外,就是阔别已久的波音747-8了。这也许是疫情爆发以来,在SFO降落的最大的客机了。虽然早些年,回国坐的都是UA的747-400,并且对其恨之入骨(吵、客舱老旧、没有椅背娱乐设备),但是不得不承认,747系列是最漂亮的波音客机,没有之一。

剩下是其他一些有的没的,包括“臭名昭著”的波音737 Max 8,以及第一次拍到的空客A330。

最后,希望BA在11月会在SFO和LHR之间重新启用A380的传言,是真的。

Daniel Ricciardo, such a let down!

即便赛车在第一圈的事故中受损了,但是也不至于跟了Williams这么多圈都超不过吧?看看Verstappen的红牛,侧边扰流板和底板都坏成那样,还是一路超回了积分区。另外就是车队策略,让Daniel那么早进站,然后跟了慢车那么多圈却啥都不作为。反观Verstappen,果断多进一次站,靠着轮胎的优势完成了超越。总而言之,一场比赛两辆赛车一分未得,实在是令人失望。

最近的一些收获

最近鸟枪换炮,从Olympus EM5-II + M.Zuiko ED 40-150mm F/2.8 + MC14升级到Sony A7III + Tamron 200-500mm,已经有一个多月了。一开始拍的很挣扎,可能是因为之前Olympus防抖太强大,又或者是M43的景深加持,所以用新镜头的出片率极低,绝大部分,不是手抖了,就是对焦虚了。接连拍了几次,才慢慢掌握了窍门,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快门速度;其次就是不能依赖SONY的区域自动对焦,而是必须用点对焦。

先来几架特别涂装版的(这里不得不自夸一下:昨天运气特别好,一下子等来三架稀客:EVA的双子星、ANA的R2D2,以及United的Star Wars。最重要的是,每一架都拍到了比较sharp的片子,就等于以后不用特地为了他们而赶去拍了):

接下来是普通版的大飞机:

相机包-左开口还是右开口?

刚才在Youtube上看到了Shimoda的创始人Ian Millar发布的新视频,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最新的相机包选择了右侧开口。

我现在用的最多的,是2年前买的Wandrd Prvke 21L相机包。在购买之前,我观看了至少有20多个评测视频,几乎是一致好评,于是我没多犹豫便入手了。然而,用了没多久,我就发现,这个包的侧开是在左边的。因为一般人都是右手拿相机,所以左开口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用的时候就发现,左开口的话,最后一步是要把右肩带背回肩上,而这时候,因为右手已经拿了相机了,所以同时还要背肩带,会非常不方便。我很吃惊这么多的评测,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个这么明显的问题。花里胡哨的东西搞了一大堆,却连最最基本的用户友好度都做不好,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。

而这次Ian的这个视频,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重视这个小小的细节。上周,我刚好在kickstarter上back了一个他们新出的相机包,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取消,现在不纠结了,单单为了这个细节,我也决定支持他们一把。

Apparently, Jeep hand wave is a thing.

这次出游,租车公司给了一辆吉普牧马人,可把我高兴坏了。

在黄石开的第一天,就发现不少对面错车的牧马人车主会比类似于✌的手势。我一开始没放在心上,后来才想到这可能是牧马人车主间打招呼的一种方式。回hotel后上网查了一下,发现果然是这样。于是接下来的几天,作为一个“假冒”牧马人车主,每次遇见对面的牧马人和我打招呼,我也会同样地回应。

经过近一周的观察,我发现,男车主打招呼的概率大大高于女车主,同时年轻人也比老年人的概率大很多。大多数人只是用扶着方向盘的手比出类似✌️(此时大拇指也会伸出)的手势,但是也有更热情奔放的,会把手举出天窗,甚至还有把手伸出窗外打招呼的。

Rental Car headlights

晚上在机场等租车公司Shuttle的时候,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:好多从租车公司开出来的车,都没有开大灯。

我之前租车的时候,也犯过同样的错,因为开自己的车,大灯总是auto档,从不需要手动控制,但是租车公司喜欢把大灯调到off档。提了车急着赶路,没注意的话,就会忘了开大灯。

今日收获

Qatar Airways的A350-1000,外加China Airlines家Boeing涂装的777-300ER。拍华航Boeing涂装的时候,还有路人问我是不是777-X(因为有Boing的大LOGO),我告诉他这只是300ER的特殊涂装。

最后三架是晚上8点多拍到的,很明显光线不足,画面抖动的厉害,并且噪点明显。

Air France – Boeing 777-300(ER)
Qatar Airways – Airbus A350-1000
Emirates – Boeing 777-300(ER)
United Airlines (Star Alliance Livery) – Boeing 777-224(ER)
China Airlines (Boeing Livery) – Boeing 777-300(ER)
China Southern Airlines – Boeing 787-9 Dreamliner

Big Pine Lakes Trail

这个周末,在Eastern Sierra挑战了一把评级是Hard的Trail——Big Pine Lakes Trail。要知道,我们之前走过的最累的几条Trail(比如Mt. Rainier的Skyline Trail以及Sunrise Rim Trail,亦或是Glacier的Hidden Lake Trail),不论是长度,还是海拔提升,都远不如这条trail。

说起Big Pine Lakes,其实我去年做Eastern Sierra秋色行程的时候,已经考虑过了,不过由于当时山火肆虐,空气质量极差,所以没有提上议程。

前几天,Mei给我看了别人在big pine拍的照片,又让我心痒痒了。择日不如撞日,果断地定了这周末Bishop的hotel。由于Mei周一还要上班,因此我们计划周五一下班连夜赶往Bishop,周六一早去走这条Trail,预计在下午三四点能够完成,顺利的话,当天就能回到湾区。这样一来,周日还能在家休整一天。

星期五,因为我WFH,所以中午抽空去Whole Foods买了点草莓和黑莓,并且把行李装备整理了一下。五点二十,准时下班,接上Mei,直接一路杀到Bishop。之前做计划的时候,了解到从湾区经由Stanislaus National Forest(横穿Yosemite能够节省十几二十分钟,但是我们没有来得及提前预约,所以没办法进园)前往Bishop,路上耗时大约在6个多小时。但是人算不如天算,没想到周五下班高峰时间,路上堵得这么厉害,光是San Mateo Bridge,导航显示就要堵上1个半小时(出了车祸)。于是我们只得绕路。等到进山的时候,天已经完全黑了,没办法只能开着大灯硬着头皮开。不过好在路上车也很少,所以虽然道路窄又曲折,不过有惊无险,在凌晨1点20总算赶到了位于Bishop的hotel。稍事洗漱,铺好睡袋,钻进去没多久便睡了过去。

周六一早,被6点45的闹钟吵醒,这一晚睡的很不好,不过也没办法,不能再晚出门了。起床,洗漱完毕,热了两个赤豆粽子当早饭,收拾起行李,便出发了。

从Bishop到trail head,大约还有40分钟的车程。不过All Trails带我们去的停车场,似乎是overnight的parking,我感觉如果从day use parking开始,可能还能少走一些路,虽然可能不多,不过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,每多走一步路,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(不信问Mei)。

到达Parking的时候,几乎所有的车位都已经停满了,幸好路边还有一小片空地可以让我们勉强停下。换上登山鞋,带上登山杖,包里塞了好几瓶水,再带上能量棒和前一天洗的水果,我们便上路了。

Big Pine LakesTrail总共大约是15miles,海拔提升约4000ft,在All Trails上被评为Hard难度。一路能够包揽First到Seventh共七个高山Alphine湖。不过对于大部分普通人,都会选择走到Second或者Third Lake便返回,即便这样,也是10+miles & 3000+ft elevation gain的水平。我们当然也不敢逞强,计划走到Second Lake,如果体力和时间允许,则再挑战一下Third Lake。害怕迷路,我还特地开通了All Trails的会员,并且提前下载了离线地图。

一开始的一个多个Mile,我们走的还算轻松,走走停停,说说笑笑,天真的我开始掉以轻心了。一路上坡,越走越累,背上的包也觉得越来越重了,走了不到一半,我们停下来,吃了一根能量棒补充能量,并且吃了一点水果(这里不得不插一句:Whole Foods的草莓真的是太香了)。不过好在这条trail本身不难走,没有很陡的坡,也没有哪里需要手脚并用。接下来的节奏越来越慢,休息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。

好不容易,走到First Lake,已经是12点多了,虽然已经筋疲力尽,但是当看到碧绿的湖水的一刹那,瞬间就不觉得累了。我们也算是见过不少大小湖泊了,我之前也在网上见过别人拍的照片,不过亲眼看到,还是忍不住感叹起来。我们找了一块大石头坐下,消灭了剩下的半盒草莓和黑莓。休息了一会,便继续朝Second Lake进军。

Second Lake距离First Lake不远,走上十几分钟就到了。网上很多人说Second Lake是最美的,我觉得也是。就湖面本身,和First Lake各有千秋,First Lake可能还略胜,但是Second Lake胜在背后高耸的Temple Crag峰。

在Second Lake稍事休整后,我们(主要还是我)还是决定挑战一下Third Lake。考虑到来这一趟太不容易了,不去看一下,怕会留有遗憾;况且看地图,Third Lake离Second Lake也没那么远。不过看似不远的那点路,却进一步消耗了我们所剩无几的体力。看着Mei在前面一路走得踉踉跄跄,我都准备放弃了,不过好在她还是很要强,坚持要走下去。

好不容易,总算到了Third Lake。Mei找了一块平地躺了下来晒太阳,而我则从一条小路向下走到了湖边,用手捞了一把湖水,不出意料地冰冷。回到Mei身边,我也躺下休息了一会。眼看时间不早,主要是待会还要开7个小时车回家,我们收拾了一下,便踏上了归途。

这条trail的一大特点是,去程一路爬山,而回程则是一路下坡。天真的我们以为熬过了一路的爬坡,回去的时候应该会轻松不少,却没想到虽然是下坡,但是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,一路是哭爹喊娘(特指某人),连滚带爬地才回到了停车场。我当然不会告诉你,我一路都有要扔掉三脚架的心了(不过忍住了,因为穷),中途休息时还碰到好心人给了Mei一个橘子给她补充能量。

这次出行,沿途基本没有用相机拍摄,原因是走得太累了,很多时候,即使看到不错的景色,都懒得从包里翻出照相机取景拍摄了。不过那三个湖却也没有怠慢,每个湖都从不同角度取了景。

器材方面,我们带了两台相机(Olympus EM5-II + SONY A7-III)以及三支镜头(Olympus M.Zuiko 40-150 F2.8 Pro + SONY FE 24-105 F4 + Tamron 17-28 F2.8),另外还带了三脚架。不过最后用得最多的,还是Tamron 17-28这支超广,原因是我们基本都是在高处俯瞰湖泊,超广能够将湖面整个收入镜头,给人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。而24-105的焦段则有些尴尬,24不够广,而105又不够长。带Olympus的长焦是希望能够沿途看到野生动物(附近可能会有Big Horn出没),可惜没能如愿。如果下次再走一次,我可能还是会带同样的设备,或许三脚架就不带了。

最后,废话不多说,上图: